學生工作
學生動态
首頁 >> 學生工作 >> 學生動态 >> 正文
鐵人精神|鐵人王進喜的“嚴”與“實”(十一)工人身上有多少泥 幹部身上也有多少泥
發布日期:2022-08-14 點擊數:

弘揚嚴實作風專版

大慶優良傳統——“工人身上有多少泥,幹部身上也有多少泥”

各級幹部深入生産第一線,跟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。廣大幹部不分單位,不計時間,哪裡有困難,哪裡最艱苦,哪裡最危險,就到哪裡和工人一起大幹,泥裡來,水裡去,共同克服困難。

王進喜是如何踐行“工人身上有多少泥幹部身上也有多少泥”的?

大慶油田有個優良傳統--“工人身上有多少泥,幹部身上也有多少泥”,反映的是幹部帶頭參加勞動,與群衆同甘共苦并肩戰鬥,保持勞動人民本色的一種艱苦奮鬥精神。

下去為群衆辦事,與群衆一起勞動,鐵人王進喜把這叫--“馬達正轉”。馬達不能倒轉,所以機關的工作必須做到井隊、做到井場、做到工人中間去。

鐵人當隊長時“蹲井”,圍着一個鑽台轉,當了大隊長“跑井”,圍着十幾個鑽台轉,井就是他的家,油就是他的命。人們常用“同吃同住同勞動”來褒揚下基層的幹部。可鐵人下井隊,同工人幹部幹在一起、睡在一起,卻不吃在一起。1961年正是三年自然災害最困難時期。鑽井工人糧食定量低,很多人都吃不飽。為了不給井隊增加負擔,王進喜叫愛人王蘭英把玉米面炒熟,用一個小布袋裝上,和一個搪瓷缸子一起裝在挎包裡背在身上。鐵人跑井的時候,到了哪個隊趕上開飯時間,他就掏出搪瓷缸子,抓一把炒面用開水一沖,就是一頓飯。井隊幹部和工人看不下去,就打來飯菜叫他吃,他一筷子都不動。他說:“現在糧食定量一人一份,我吃了你們吃什麼?我不能從工人嘴裡面搶糧食!”在那艱苦的年月,鐵人一直堅持背着幹糧袋上井,用炒面充饑。有時幹糧袋忘記帶了,到飯時,他就借故走開,餓上一頓、兩頓是常有的事。很多老會戰回憶起此情此景都是眼淚汪汪的。

“鐵人”雖然叫鐵人,但并不高大魁梧,甚至有些瘦弱;他雖然叫鐵人,但是并不結實得像一塊鐵疙瘩。他在舊社會吃不飽、穿不暖,受了26年的苦,身體并不強壯。當了鑽工,特别是當了鑽井隊長以後,經常吃在井上、住在井上,不正經吃飯睡覺,得了嚴重的胃病和關節炎。1960年4月29日帶領井隊搬家時他右腳被砸傷,他兩次從醫院跑出來,一天也沒正經治療過。二大隊工作鋪開以後,更是豁上命來幹,早把自己的傷置之度外了。鐵人“跑井”是帶着嚴重的胃病和關節炎跑的,帶着腿上腳上未愈的傷跑的,是餓着肚子跑的。

鐵人常說:“我是個鑽工,當了幹部還是個鑽工。”

1963年,從外埠調來一位作家到二大隊挂職當副大隊長體驗生活。這位“作家”對二大隊機關的工作作風很看不慣,稱之為“遊擊習氣”。當時的生産二大隊,在鐵人跑井的基礎上形成了面向生産、服務基層、艱苦樸素、精簡務實的作風。幾十名幹部不僅要蹲點、跑面,為基層解決實際問題,還有早起脫磚、貪黑拉料,參加積肥、秋收等各項勞動,辦公室經常“鐵将軍”把門。“作家”說,一個大隊就是一個科級單位,應該建立一種正常的秩序,各辦公室辦公物品要齊全,表格要上牆,挂上各種登記簿,幹部要按時上下班,在屋裡坐着辦公。但鐵人卻不這樣想。他找“作家”談心,說:“你老兄是個有學問的人,有了學問怎麼用?我想應該到群衆中去,為基層服務、為工人辦事才是正确的方向。馬達不能倒轉,搞颠倒了,坐在機關讓工人往上跑就容易當官做老爺。那樣,就半點馬列主義也沒有了。”

第二天,鐵人到調度室要了一輛解放牌卡車,帶上“作家”去跑井,機關幹部們照例來搭大隊的車。“作家”看到搞調查的、送工資的、送糧的、衛生所到井隊檢查衛生的、理發修鞋的上了一車廂。開車以後,又拐到材料庫拉上設備配件,拐到作坊拉上兩闆剛做好的大豆腐,才熱熱鬧鬧地上了路。這一路上,“作家”看到,鐵人帶領機關幹部把材料送到井場,把糧菜送到各隊食堂,把問題解決在一線,把服務送到基層......深感鐵人說的“馬達不能倒轉”很有道理,也感到自己的思想做法未必合适,他向鐵人表示要重新認識這個問題。

1262隊有幾個剛轉業的新職工,生活很困難,隊裡申請給予補助。剛調到大隊的工會幹事讓基層來辦手續,鐵人說,不要讓基層往上跑,你要簡化手續,拿上表格和補助款下去就地辦理,回來補個簽字就行了。這個幹部照此辦理,深受基層歡迎,回來高興地向大隊長彙報,鐵人說“這就叫馬達正轉,以後堅持”!

幹部的才幹是在“幹事”中增長的,在基層積累的。大慶會戰時的“工人身上有多少泥,幹部身上也有多少泥”,放在今天來看,這種精神愈加曆久彌新。現在的幹部,如果沒有經受基層曆練,沒有在生産一線處理過讓人撓頭的事情,就不會有明顯的進步。正因為有了一大批這樣的隊伍,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才永葆本色。

上一條:新生特輯|“math數你最美”邀請你加入群聊
下一條:全民健身日|适量運動,有益健康!

Baidu
sogou